上世紀90年代末,一本名為《數字化生存》的書曾經風靡一時,作者在書中對未來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進行了展望。如今,許多預言早已變成現實。20多年來,信息化所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曾經的想象,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說明,信息化已經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國正式以信息化名義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是從1993年開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講計算機技術應用或微電子技術應用。這個起點的標志是1993年12月國務院成立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以統籌規(guī)劃和協調推進全國信息化工作。當時的國際背景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浪潮開始興起,而互聯網正是推動計算機技術應用轉變?yōu)樾畔⒒年P鍵因素。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25年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化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現了信息化服務于人的無窮魅力。
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醫(yī)療社保等方面已離不開信息化系統的支撐。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guī)模達6.1億,73.6%的網民進行網絡購物,網絡購物交易規(guī)模及其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且目前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社交網絡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截至2018年底,微信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每天發(fā)送信息450億次,音視頻通話達4.1億次,這需要高水平云計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信息化對社會就業(yè)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信息化給一些傳統就業(yè)崗位帶來巨大沖擊,但也創(chuàng)造了更多新的就業(yè)崗位,而且讓人們的就業(yè)方式更加靈活。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撐政府內部業(yè)務為主轉為服務公眾為主,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qū)的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和統一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雖然我國信息化發(fā)展取得很大成就,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guī)模為2.22億,占全部網民的26.7%,農村地區(qū)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8.4%,與城鎮(zhèn)地區(qū)74.6%的互聯網普及率相比落后36.2個百分點。還要看到,我國服務業(yè)信息化發(fā)展較快,而工業(yè)和農業(yè)生產型互聯網(產業(yè)互聯網)發(fā)展較慢。服務業(yè)信息化發(fā)展較快主要得益于消費型互聯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但生產型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加大發(fā)展力度。近幾年,在物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帶動下,生產型互聯網發(fā)展開始加速。
當前,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驅動下,信息化正從網絡化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網絡化階段的信息化以連接人為主,以原有業(yè)務流程軟件化為主。進入智能化階段,網絡不僅連接人,還可連接物、流程甚至數據本身,可以處理更為豐富的信息、更為多元的數據,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夠更好服務于人。智能化階段的信息化在連接萬物的基礎上形成了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術上可以逐步實現“機器換人”“算法勝人”。在信息化進入智能化新階段后,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務于人。從技術上看,應該追求機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準化,但在處理機器和人的關系時,仍要堅持以人為核心,智能機器要與人協同,智能算法要與人為善。
信息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無論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何種程度,都應堅持以人為核心,讓信息技術造福全社會,讓數字紅利惠及每一個人。這才是科技進步的價值追求和意義所在。(作者為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
提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氣神
新時代要有新的精神風貌,新時代共產黨人要有新時代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提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氣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提振信心和斗志,朝著全面建成...[詳細] -
弘揚“長征精神”重整行裝再出發(fā)
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強調到長征出發(fā)地調研是對黨的初心的昭示?初心是理想和信念,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本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詳細] -
波瀾壯闊九十載 紅色基因永傳承
90年前毛澤東主持起草、古田會議討論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是毛澤東闡述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詳細]